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不该遗忘的战争

    信息发布者:梁金琳
    2017-04-26 08:44:41   转载

    不该遗忘的战争

    2017-03-17 08:47:19     来源:    点击:19

    今天是3月16日。38年前的这一天,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撤回国内的最后期限。从1979年2月17日拂晓,到当年的3月16日,中国打了一场短短28天的激烈局部战争。

     

     

    为什么要提起这个日子?因为曾几何时,那首传唱整个中国大地的《血染的风采》,那部令一代人感动至深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以及《凯旋在子夜》、《雷场相思树》等歌曲和影视剧,每一句歌词,每一幕场景人们都耳熟能详。

     

    但时光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现在,很多人对1979年爆发的那场中越边界战争已经很陌生了。还有不少人在网络上以今天所谓现代人的想法和目光,对因为保卫共和国边疆、捍卫中国和平安定环境及人民利益而参加战争的英雄,投以冷嘲热讽甚至抹黑。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部队奉命出战的最后一顿晚餐上,副连长靳开来举杯对连长梁三喜说:“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后来,两人的牺牲让这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话,成为117分钟的片子里,最能反映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坚定信仰和精神源泉的一句台词。

     

    而今天,我们缺乏的正是这三样东西!

     

    自卫反击战

     

    这次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对内迫害华侨华人,对外频频搔扰我边境,打死打伤我边民及边防军,入侵我国土拆毁我界碑。中国政府一向以和为贵的主观愿望对其所行尽力忍让,但换来的是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

     

    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8月至1979年2月,越方武装挑衅达700余次,入侵中国领土160余处,打死打伤中国军民300余人,严重危害中国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79年1月7月越南军队侵入邻邦柬埔寨,占领首都金边。此时的越南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在另一个半球,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南草坪举行仪式,以欢迎外国元首的礼仪欢迎中国的邓小平副总理。1979年1月1日,中美刚刚建交。五星红旗和星条旗有史以来第一次并排飘扬在美国总统府上空,宾夕法尼亚大街也插满了中国红旗。在访美时有记者问到中国对越政策,小平同志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外界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实施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

     

     

    1979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明眼人一望而知,这篇文章已经毫无保留地宣布了中国的最后抉择。第二天,自卫反击战打响。

     

    有人说,中国为什么先告诉敌人战争将打响?这才是中国所说的惩罚!堂常正正,师出有名。 



    战争分成中国的西线云南和东线广西两个作战方向。西线作战由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东线作战由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其中真正攻入越南境内的解放军兵力在22万人左右,加上地方部队、后勤保障部队、民工民兵合计有50余万人。

     

    越军以6个步兵师总兵力约正规军10万人以及民兵15万人应战。

     

    2月17日凌晨,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向当面越军发起攻击。参战部队的步兵、装甲兵等陆军部队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一举击退了入侵越军。

     

    广西边防部队于25日攻占越南重镇高平;云南边防部队发起进攻后,20日歼灭了老街守敌大部,攻占了市区。中国反击作战部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到3月5日,中国边防部队推进到浅近纵深20~40公里,攻占谅山、高平、老街等省城和20多个边境城镇及要点。


     

    也就是在3月5日这一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自卫还击作战的预期目的已经达到,自当日起参战部队开始回撤。并重申:“我们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绝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至3月16日,中国边防部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这一举动显示了中国的和平诚意。

     


    中越是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由于互相之间都非常熟知,一但成为敌人,在战场上的较量是非常残酷的。在这场短短28天的边界局部战争中,中国军队牺牲8531人,伤21000多人,被俘238人。越南军队死亡4万多人,伤1万多人,被俘2300人。

     


    中越双方都遭受了比预想沉重太多的代价,创造了非常高的日均伤亡人数。仅在开战的头两天我方伤亡人数就达4000人以上,远大于抗美援朝战争。

     

    然而,自卫还击作战结束之后,越军又在两国边境上进行挑衅,不断制造流血事件。越军趁中国边防部队后撤之际,竟然占领了边境上两国交界线上的许多骑线点。再次非法侵占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中国边境地区。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军队再次被迫自卫还击。

     

    因此,广义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艰难的决定

     

    生命是无价的,和平是宝贵的!谁都不希望战争在自己国家发生,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并不乐观。因此做出“自卫反击,给越南一个教训”的决定并不容易。

     

    试想,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中走过来;改革开放初起,许多地方也刚刚进入有序的状态。那一年,中国的GDP是3645.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更只有226美元,在全世界位列倒数。


     


    《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不幸中弹牺牲,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遗物也只有一张血染的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欠账单。在这张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17个人的名字,欠账总额是620元。一名连队基层干部,家庭负担竟是如此沉重,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国家和普通民众的经济条件。

     

    国际大环境更是风云难测。中美关系正常化令越南不满,全面投入苏联怀抱。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苏自六十年代交恶,从此成为死敌。那时的苏联想利用越南达到对中国在战略上实行全面包围,形势对中国极其险恶。

     

    1979年初,为了支持入侵柬埔寨的越南当局,苏联决定派遣海军舰艇进驻越南金兰湾、海防等港口,对“周边国家”施加军事压力。仅仅加入苏联海军才一年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舰也奉命进入这片“是非水域”。

     

    “明斯克”号首任舰长科基拉耶夫说:“我们大张旗鼓地编队航行,就是要让美国、日本以及和莫斯科作对的中国知难而退,不敢挑战苏越同盟的效力!”1979年2月5日。“明斯克”号偕同一艘导弹巡洋舰以及一艘登陆舰,一路经地中海、印度洋,直向南海扑来。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有过一段回忆:

     

    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同卡特总统恢复中美邦交。他要确保中国如果采取行动攻击和“惩罚”越南时,美国不会同苏联站在同一阵线。这正是他访问美国的原因。

     

    我当时正在香港度假,在那儿遇上一位曾任职于《泰晤士报》的中国问题专家大卫·博纳维亚。他认为邓小平的警告不过是空口唬人,因为苏联海军已驶入南海。我说我刚在三个月前跟邓小平见过面,他绝对是个说话谨慎的人。两天后,也就是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开始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

     

    那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捍卫和平、保家卫国被很多中国人放在了比个人生命还重要的位置。

     

    许世友与参谋长周德礼在164师炮团进入对越自卫反击战阵地

     

    1979年2月,许多参战的解放军部队都是多年没有搞过军事训练的部队,还有许多是新扩编出来参军不到两个月的新兵,没有多少军事技能和一点战场经验。在面对全民皆兵的越南,虽然取得了战争胜利,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如许世友将军所说“歼敌一千自损八百”。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实施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希望在自己的身边有个具备威胁自己的国家横行霸道!毛主席在对印反击战的那句话:“要打就打出30年和平!”才真正道出了中国人的气魄。

      

    血染的风采

     

    十年中越战争期间,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歌曲、影视作品红遍大江南北,只是时光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

     

     

    《高山下的花环》是1984年在国内上映的,一时风靡全国,观影人流如潮。当年该片就获得了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随后又斩获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十余个奖项,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1985年11月,《高山下的花环》易名为《卫国军魂》在香港上映,又引起了轰动,上映14天票房就达346万港币,创造了30多年来大陆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最高纪录。

     

    此后又相继改编成了话剧、舞剧和电视剧,更是红遍了全国。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从修改剧本到拍摄完成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当时算是神速了。在拍摄期间,云南边疆还爆发了两山作战,中越边境形势又一次极度紧张起来。为了让影片更加真实,贴近官兵的感受,解放军高层给予了大力支持。

     

    如今一部大片完成后,首映式都会放在一线城市的豪华影院,约请大批记者,声势造的越大越好。但在1984年,为了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拍摄完毕后,导演谢晋将首映式放在了炮火连天的老山前线。

     

     

    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首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歌《血染的风采》登上舞台,原唱者徐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战斗英雄。而在两年前,他还是西安音乐学院一名四年级学生,就因为一次偶然的慰问演出,志愿参军入伍。

     

    入伍第3天,他所在部队开拔到越战前线。经过3个月的“战前加强训练”,徐良跟战友们踏上战场。但战争是残酷的,他所在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自己孤军作战,失去了一条腿。他的故事和这首歌曲在那个年代传遍了整个中国。

     

    当年,还有不少像《高山下的的花环》和《血染的风采》这种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典艺术作品。还有当时的许多电影电视明星和歌唱演员等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奔赴战场,慰问前线将士。

     

    这种景象之所以能在当时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参战官兵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不应被遗忘

     



    最近有两个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是电影《血战钢锯岭》获得新一届奥斯卡金像奖两项重量级技术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之一。在此之前,这部影片在全球的各大电影节上早已收获30多个奖项提名,在中国大陆以4.26亿票房打破内地引进战争片的票房纪录。

     


    另一个是“包子雷”这种抗日神剧中的雷人戏码屡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种离奇虚假的情节事实上伤害了英雄的形象,引起人们新一轮的批判。

     

    两则消息对比,同样是战争题材,为什么《血战钢锯岭》会赢得好评如潮,我们的抗日神剧显得粗制滥造?最大的原因是艺术的真实。

     

    《血战钢锯岭》是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影片通过对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刻画,带出了这场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冲绳岛战役。而且,故事演绎的真实感人,场面令人震撼。

     

    就战争题材而言,中国有没有这种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经历最近一场战争,不少人亲身经历过,有些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眼前。

     


    在1984年老山“7·12”防御战斗中,有这样一个英雄的集体:他们是15位20岁上下的年轻战士,在我炮火和友邻部队的支援下,顶住了敌人上千发炮弹的轰击,奋勇打退了越军一个加强营的六次疯狂进攻,取得了毙敌百余名的辉煌战果。

     

    他们在坑道和工事内一直坚守到与支援部队共同夺回表面阵地后,才撤下阵地。15人中5人牺牲,其余10人全部负伤。战后,李海欣等这15位同志,被誉为“十五勇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142高地,被称为“李海欣高地”。

     

    出征前的解放军侦察兵合影,他们脖子上挂着的红线是82-2式无延时手雷,也就是俗称的“光荣弹”


    除此之外,十年中越战争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副连长张大权带领突击队勇敢冲锋,肠子被打出来塞回去继续战斗;代理排长史光柱在战斗中4次负重伤,眼球被炸出来坚持指挥战斗;战地卫生员张兴武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了47名伤员。

     

    这些鲜活生动的英雄故事和典型战例,如果拍摄成电影同样会令世人感动和震撼。但是可能出于各种各样因素,这些英雄的故事逐渐被淡忘,我们的战争题材影视剧选材面越来越窄。但笔我们不能回避甚至忘却历史。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维护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多次自卫反击作战中,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奔赴疆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忠于使命,报效祖国的光荣历史,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民族力量,也应当成为珍贵的影视题材。

      

    这些历史的感人细节应该被我们的年轻人记住,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大力宣传自己民族的所有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国民有信仰、有追求,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立足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力量支撑!

     

    本文部分资料与图片来源于“英雄旗帜”微信公号及网络,感谢胡国桥(解放军某部大校、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荣立者)对本文的贡献。



    附:《高山下的花环》背后的故事

    早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出版后,就受到了无数读者追捧。此后又相继改编成了话剧、舞剧和电视剧,更是红遍了全国。当时电影界想抢这部小说改编权的有好几家大制片厂,特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李存葆是军队作家,当然还是想把小说改编权交给八一厂。然而因为小说表现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的不正之风,以及革命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注重意识形态的八一厂又一直犹豫不决。最后,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祭出了谢晋这尊大神,李存葆才终于点头交出了小说改编权。其实谢晋自己还不知道这事,他的习惯是一年只接拍一部电影,当时已接了李秀明主演的《秋瑾》。然而《高山下的花环》太吸引人了,谢晋破例接下了这部片子。


    为了拍好《高山下的花环》,谢晋费了很大工夫揣摩,还特别申请开列了一批观摩外国资料片的清单。因为那一时期对进口影片的管制甚严,想要看个外国参考片都要费很大周折,就连谢晋这样的名导演也不例外。对于今天与网络朝夕相伴的人们来说,恐怕很难想像当年的情景。在观看了美国越战片《现代启示录》之后,谢晋深受启发,决定采用多机拍摄,因而确定了由3名摄影师来拍摄《高山下的花环》。这要放到今天,不是太平常的事情了吗?由上述几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对于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人民生活,是起到了何等决定性的重要影响。


    小说和电影的名字都叫《高山下的花环》,其直接指向是烈士墓前用于祭奠的花环,引申喻义则歌颂了卫国将士们甘洒热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而在中国的南部边疆,提到高山下的花环,很多人都知道,那说的是木棉花。


    木棉,别名攀枝花,高10~20 公尺,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每年2~3月份先开花,后长叶。其花鲜红似血,硕大如杯。4~5月盛开时叶片几乎落尽,风吹而过,峥峥绽放,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又称英雄花。


    在中越边境上,每年春天,满山的木棉一片火红。英雄花,正是由英雄血、烈士血染成的。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有8千多名中国军人捐躯疆场,2万多名中国军人英勇负伤。中越边境的山岳丛林中,洒满了斑斑的英雄血。烈士陵园的排排墓碑前,闪动着灿烂的英雄花。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正是通过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再现了这场战争的几个侧面,从而带给了广大观众以强烈的历史震撼感和深深的思考。


    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从修改剧本到拍摄完成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当时算是高速度了。影片的外景地选择了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内景则转回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拍摄。为拍摄战争场面的重头戏,谢晋还给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写了一份报告,由此得到了军方的大力支持。当时动员了昆明军区、成都军区部队的1个步兵师、1个榴弹炮团和1个坦克团参演,手笔不可谓不大。在拍摄期间,云南边疆还爆发了两山作战,中越边境形势又一次极度紧张起来,这更为后来的电影公映壮大了声势。为了感谢解放军的支持,影片拍好后,谢晋就将首映式放在了炮火连天的老山前线。


    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以70年代末中国西南边疆解放军某部9连的活动为叙事线索,围绕一系列人物展开情节推进,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并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因该片少有地对历史和现实作出了某种理解与评价,在当时的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中算是难能可贵的突破。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赵蒙生是高干家庭子弟,原为某军政治部摄影干事,为了曲线调动才凭关系临时下放到9连任指导员。惯于养尊处优的他无心连里工作,和同志们相处也格格不入。9连突然接到随军开赴前线参战的命令,大家都在紧急收拾行装,赵蒙生却接到了回城的调令。连长梁三喜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行为,搁下了狠话:“现在在你面前正处在一道坎上,前进一步还好说,后退一步你是个啥?!”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随连队上了前线。他的母亲吴爽不顾军情紧急,竟通过前线专用电话要求老战友雷军长将赵蒙生调离前线,当即遭到了雷军长的雷霆怒斥。强烈的耻辱感令赵蒙生决心在战场上洗刷自己。9连担任穿插任务,遇到了接踵而来的困难。在战斗中,赵蒙生目睹了梁三喜、靳开来等战友的牺牲,经受了考验,成熟了。


    点击这里进入:村头号,看更多农村资讯

    村民评论评论

    相关热词搜索: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