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关于《打下老山,主攻团副团长就被战友缴械》一文的一些史实商榷
沈听雪昨天
近日有网友贴出了《打下老山,主攻团副团长就被战友缴械了》(实是凤凰台“冷暖人生——血腥山谷”访谈节目的文字撰稿)一文,引起了众多军迷的热烈参与和讨论。笔者特意查询了有关史料,再对照该文(以下简称《打下老山》),发现了有关史实上的一些商榷。现将其论述于下,希望能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解读,有助释疑。
关于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第14军部队收复老山后,40师118团副团长向坤山被追究责任的理由,《打下老山》一文中写道:“然而,作为副团长的向坤山,由于所率部队伤亡惨重,加之违抗军令,擅自提前两小时出发,被迫接受隔离审查。罪名是故意违抗作战命令,‘贪生怕死’。”
看了不少网友的回复,发现非常多的人都将问题纠结于“擅自提前两小时出发”上,并由此引申出一堆堆宏论,看上去非常热闹,但对厘清这段史实却无甚帮助,反而将焦点越引越远。实际上,向坤山被追究的重点在于后边的“贪生怕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罪名上。而所谓“故意违抗作战命令”,也不是指擅自提前两小时出发这件事,而是另有原因。
究其根本,在于凤凰台的这段访谈的文字稿写得比较粗糙,并未将相关史实原原本本地一一托出,在关键点上却剪裁了史实,以致歧义兀生,令不少网友不明就理,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批判,结果南辕北辙。这实际上也是当前网络论坛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些被剪裁了史实(故意或他因)的文章推出来,结果很多网友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听风就是雨,越论越激动,以自我解读来代替基本史实,致使闻风说事,以讹传讹的不好倾向多有流传,造成了当前网络军坛的很多尴尬现象。
关于向坤山战后被追究责任的具体罪名,昆明军区派出的调查组根据军上报情况曾明确提出:“在作战中向坤山违抗军令,遗弃伤员,畏缩不前,贪生怕死……致使一营基本没有完成当天的作战任务………”
下面就一条一条来搞清这几个问题。
一、一营当天的作战任务是什么?
根据军、师的作战意图,118团确定了战斗部署,以2、3营从正面突击老山主峰诸阵地,1营担任侧后穿插任务。要求1营从马嘿东南侧越境,沿主峰东侧的79号高地、1214高地、78号高地秘密向侧后的76号高地、1072高地穿插,首先攻占77号、76号、1072高地,歼灭该地区之敌。然后以一部防守1072号高地形成对内对外防御正面,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以营主力继续沿49号高地、48号高地向50号高地和老山主峰发展进攻,配合团主力全歼老山地区之敌。攻占老山后,迅速在48号高地、76号高地、1072高地、44号高地地域组织防御,抗敌反扑,固守阵地。
二、向坤山违抗了什么军令?
很多网友认为向坤山违抗军令是指他“擅自提前两小时出发”,实际上并非为此。根据军区调查组的查证,所谓“向坤山违抗军令”是指他在穿插时“擅自”调整了营指挥所位置、不攻打1072高地、战斗当晚接到师命令后没有及时向76号高地转移。
先说调整营指挥所位置的事。4月27日19时,向坤山等率领1营沿马嘿南侧向80号高地运动接敌,于23时进至80号高地。原定发起穿插时,1营的序列是1连、营指挥所、3连、火力队、2连、军工连。营指挥所放到尖刀连后边是预计战斗打响后,可以直接指挥尖刀连突击,及时掌握情况。然而由于战前上级临时更改了1营的穿插路线,致使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指挥员产生了穿插队伍有脱节掉队可能的顾虑。因此,根据营长刘年光的建议,并获得团首长批准,穿插发起时将营指挥所的位置调整到了1连、3连的后边,以便于两头照应。也就是说,调整营指挥所是得到了上级批准的,不存在向坤山违抗军令的事实。然而由于1营没有完成战斗任务,并且伤亡惨重,战后追究责任时调整营指挥所这件事就成了“畏缩不前”的重大嫌疑。
再说不攻打1072高地。尽管1营比规定时间提前了两小时出发,但由于上级指定的穿插路线实在难走,导致5个多小时后军、师向老山之敌发起炮火准备时,1营大部还在路上,没有按时插到76号、77号高地一线的预定进攻出发位置。结果越军炮兵按照事先标定的火力打击诸元,将猛烈的炮火倾泻在了1营的穿插路线上,造成2连、火力队和军工连被敌炮火覆盖,伤亡严重,全营队形被打散。营指挥所指挥先头的1连不顾一切穿插抢攻76号、1072高地,但3连因迷失方向打错了敌阵地,2连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团预备队又迟迟没有派出,造成1营各自为战,1连单独攻击76号、1072高地力量不足,虽经反复争夺仍未能于4月28日当天将其全部攻克。战前军、师主要领导曾向军区党委保证,攻击发起后4-6小时拿下老山诸据点,当天解决战斗。结果40师各攻击分队中只有118团1营未能按时完成攻击任务,没能彻底拿下1072高地(是第二天被预备队攻占的),这就引起了军、师首长的震怒,要求严厉追究相关干部的责任。所谓“不攻打1072高地”的指责,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然而事实是1营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是竭力组织兵力反复攻击了1072高地,并不存在“不攻打”一说。
接下来是战斗当晚接到师命令后营指挥所没有及时向76号高地转移的事情。4月28日晚,根据上级指示,为防敌反扑,当夜停止进攻,立即组织部队就地转入防御。据此,向坤山、刘年光等人组织1营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深夜时师领导来电呼叫,要求1营指挥所马上向76号高地转移。向坤山等人认为1营现在还在与敌对峙,指挥所转移困难较多,如天色黑暗,转移时不易到位;易遭敌阻击和炮火袭击;转移途中还要过一道深沟,无线电联络容易中断;1072高地附近的伤员、烈士没有人看管等。据此向坤山向上级提出了意见,但遭到了严厉申斥,只好执行命令,准备转移。不久,团领导又通过电台指示,撤销了转移命令。到了29日,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向坤山组织营指挥所转移到了76号高地。根据上述史实,向坤山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意见,符合组织原则。没有及时转移,则是团里撤销了转移命令。向坤山的意见触怒了师领导,但他在遭到申斥后还是准备执行上级命令,程序上没有问题,不能据此给向坤山扣上“违抗军令”的罪名。
三、向坤山有没有遗弃伤员。
根据战前的部署,伤员、烈士由1营军工连战场收容,由预备队120团一部担任后运工作。由于1营遭到敌炮火分割,120团一部也陆续加入作战增援1营,各部都是边战斗边收集伤员、烈士,包括向坤山亲自指挥积极寻找烈士,收拢伤员,根本不存在“遗弃伤员”的问题。然而由于1营在穿插途中部分人员迷失方向掉队,出现非战斗减员,遭到越军炮击后全营又被打散,伤亡失散人员较多,只能各自为战,在后来打扫战场时就发现了一些未被收容的伤员和烈士。这是当天特定的战场环境所决定的,1营各部边战斗边收容已尽了全力,但仍有遗漏,并非是向坤山蓄意“遗弃伤员”。
四、向坤山有没有畏缩不前。
战斗期间,向坤山率领营指挥所一直在一线指挥战斗,并尽了最大可能组织力量支援1连攻打76号和1072高地,并未畏缩不前。穿插时调整营指挥所的事情前边已经解释过了,至于没有打下1072高地算不算是“畏缩不前”,事实俱在,自有公论。
五、向坤山有没有贪生怕死。
从各种战场记录来看,此都为无稽之谈。
至于《打下老山》中的“擅自提前两小时出发”之责,并不在上级对向坤山的主要追究内容中。从客观结果上看,如果没有向坤山的这一冒险决定,1营不是提前两小时出发,那么按照实战进程到全线炮火准备之时,1营就不是2连、火力队和军工连将被敌反击炮火覆盖,而是先头的1连、3连这两支主要突击力量和其后的营指挥所都成了敌炮火轰击目标,1营将很快被打残,甚至失去指挥,根本无力还能组织向76号、1072高地反复突击,实际后果只能更加难堪。由此可见,尽管“擅自提前两小时出发”是可以确定的向坤山违抗军令的典型证据,但有关军领导却不好将此抓住不放(因为这样将带出自己瞎指挥的责任),因此编造出了以“贪生怕死”为核心的一堆虚妄罪名。而军区调查组也明白这一点,亦没有将此矛盾扩大,而将重点调查放在了军上报的罪状上。结果就是这条罪名被置于了半忽略的状态,正可谓是真的不抓,抓的不真,极大影响了军纪的严肃性。
通过上文所述,可以基本得出结论:“一营基本没有完成当天的作战任务”是事实,但主要责任不在向坤山,也不在1营的其他领导身上。在那么复杂恶劣的情况下,1营不顾重大伤亡,全营各自为战,哪里有枪声哪里去,顽强地在各个高地上战斗,有力支援了2、3营的主攻方向。没有完成作战任务,主要原因是军领导临时更改1营穿插路线,以及不顾客观困难强令1营按时完成任务的主观主义瞎指挥。战后有关军领导并不反思自己的责任,反而下推诿过,一味追究向坤山,并扣上了一堆查无实据的罪名,后来闹到军区调查组都看不下去了,作出了向坤山有错误无罪行的结论,拂袖而去。
最后,军、师领导决定将向坤山由副团长降为副营长,发配到一线坚守那拉高地,以“戴罪立功”。14军从老山撤下来后,上级恢复了向坤山的副团长职务,但还是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由于向坤山向上级申诉,使得对他的处理减轻,变成了“严重警告处分”。然而此后向坤山再未被重用,熬不下去了只好转业。
下图为今日的向坤山和战友们在一起。重提当年往事时,他的眼角眉梢仍有不平之色。